內容來自YAHOO新聞
造型天花板天花板產後正確進補,有助提升哺乳品質!
產後腸胃調養原則
1.「少量多餐」:
是最適合媽媽的進食方式,尤其是親自哺乳的媽媽。產後一個月 宜「少量多餐」,因為餐次增多有利於食物消化吸收,每日5-6餐,並宜盡量乾稀、葷素搭配收,一次進食過多、過飽或一味進食高脂肪、高蛋肉食品,反而增加腸胃負擔,容易造成消化不良、腹瀉、腹脹,嚴重者可能會導致營養過剩、體重暴增,如採用多餐制則有利胃腸功能恢復,減輕胃腸負擔。
2.「避免飲用生水」:
產後腸胃道虛弱,不要喝直接過濾的生水或生飲機的水,喝了不乾淨或未煮開的水更容易受到感染,水中的細菌或病毒傷腸胃道會引起腹瀉或嘔吐,更加傷害腸胃功能,因此飲用水一定要乾淨並且煮開。
3.「避免刺激性的食物」:
如太鹹、太辣、太酸、太油跟不清潔的食物(如生魚片、 沒煮熟的海鮮或肉類。兩者都會傷害腸胃道,使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恢復的變慢。
4.「不建議吃糯米、粽子」類等黏性高的食物:
媽媽在生產時,身體許多臟器包括腸胃道都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,產後胃腸張力及蠕動均較弱,而糯米或黏性高的食物因不好消化,會讓腸胃不好或有便秘的媽媽,更容易分泌胃酸或消化不良,並不建議在坐月子期間食用。
產後腸胃調養怎麼吃?
以下分三階段:
第一階段(自然產後第1?6天,剖腹產後第1?13天)
此階段產後媽媽的傷口未恢復,身體易疲勞,腸胃處於虛弱狀態。為防止消 化不良,不宜馬上油膩補品。先攝取容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,如:可以多吃些稀飯、小米粥、軟飯、魚湯、排骨湯、雞湯為主。不僅容易消化,富有蛋白質又可幫助哺乳媽媽增加營養。
此時先不要加入麻油、酒、人參等,以避免增加傷口發炎或大出血的機會。人蔘會造成退奶,建議哺乳媽媽不要吃,以免乳汁分泌量減少。
產後便秘:產後由於腹壓降低、腸蠕動減少,加上傷口疼痛而不敢解便,因而許多媽媽有便秘的困擾。產後可多吃高纖維的蔬菜與水果,對身體代謝和復原都有幫助。
第二階段(自然產後第7?13天剖腹產後第14?21天)
此階段媽媽的精神以及消化吸收漸漸恢復正常。可以開始補充高營養的食品,如:麻油料理、麻油炒豬肝、麻油炒腰仔、麻油炒桂圓、杜仲腰子湯。
比例上要注意麻油的量不要多,才不會補充過多的熱量。麻油性溫味甘,可以提供產婦大量的能量及90%以上不飽和脂肪酸,且具有潤腸、補血、烏髮、通乳、長肌肉等的作用。麻油適合大多數產後媽媽坐月子期間用來補氣血的最佳食材。麻油炒過後,藥性會轉為熱性。若是媽媽吃麻油料理後覺得燥熱,建議麻油以不炒為原則,也應該適度減少老薑的量。若體質偏熱性的媽媽,則建議用苦茶油取代麻油,一樣能達到效果。
第三階段(自然產後第14天以後剖腹產後第22天以後)
此階段媽媽可開始吃米酒料理。搭配麻油雞或十全大補湯,幫助卵巢功能恢復及盆腔復原。補腎固筋骨,促進血液循環,預防生產後的腰痠背痛。
烹調的原則:以煮、蒸、燙為宜,不建議食用過多烤、炸等燥熱食物,過多烤、炸食物也容易間接使有過敏體質的寶寶誘發過敏的問題。若逢台灣夏天天氣悶熱多溼,更不建議吃全酒料理。另外盡量讓料理內的酒精成分適度揮發後再吃,或以蒸餾過的米酒水代替。也避免哺乳媽媽會間接將食用的酒精哺餵給寶寶。因為酒精進入寶寶身體後,會在肝臟內進行一系列的代謝。新生兒的肝臟未發育完全,含有酒精的母乳對新生嬰兒的肝臟是一個極大的負擔!
媽媽在大量進補期間,過程中也要嚴格控制食用量,避免出現補過頭的情況,若媽媽出現便秘、燥熱、多汗、多夢、睡不著的症狀,就代表已經補過頭了!要減少進補的量、頻率和調味品的用量喔。
Cover?
Photo/www.mama53.com
【延伸閱讀】:孕期適當控制體重-準媽媽們吃對營養最重要!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產後正確進補-有助提升哺乳品質-000126289.html
7B8765DD22890274
留言列表